4月2日,我院高教研究室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参观了该院 “06届中德硕士”毕业创作/设计、答辩会。中国美院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合作培养美术学硕士教育项目,是中德两大艺术名校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跨文化、跨学科为教学理念,为培养能够引领21世纪艺术发展潮流的高级艺术创作与设计研究人才而建立的教学机构。是建立在两校多年精诚合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之上。2002年3月、2002年9月和2003年10月两校曾在杭州成功地举办了三期夏季学院。柏林艺术大学教授团队在夏季学院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引起了中国美院师生乃至中国美术界的广泛关注。该项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它是目前中国美术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学历层次最高的项目。
中德硕士项目中方负责人之一的杨修憬老师介绍说,中德美术学硕士项目分为综合艺术和综合设计两个研究方向,设绘画、雕塑、媒体艺术、建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六个工作室。根据柏林艺术大学的《学习规则》,本研究生课程的学制为两年半,实行四学期两段制教学。其中第一、二、三学期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每学期第一阶段的专业课由柏林艺术大学安排教师承担;每学期第二阶段的专业课由中国美术学院安排教师承担;第四学期第二阶段赴德国研修,第五学期进行毕业创作。每学期分两段制教学:第一阶段的全部专业课教学任务由柏林艺术大学派遣教师承担;第二阶段的课程由中国美术学院安排教师承担。在赴德学习期间,学生根据柏林艺术大学的学期课程安排,考察德国和欧洲的艺术,收集毕业创作和论文资料,并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德语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必须在第五学期通过德语中级水平的考试才能毕业。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德语考试、毕业创作/设计、论文答辩后,将获得柏林艺术大学颁发的、获国际承认的美术学硕士学位。
在考察当日全部8位06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可深切感受到中德硕士培养的科学规范。
首先,每个学生必须带实体模型参加毕业设计。这比之于一般设计专业只要求出示设计图纸难度加大许多,但据学生程银说:起初她也觉得这个规定没有必要,但当自己费尽心机地将图纸转化为模型后,才发现模型的直观性给人的空间感受是平面图纸所无法体现的。
其次,为节省时间,全部的答辩就因地制宜地在设计展示厅进行,不再另行安排。具体来说,学生的作品展览的同时,轮到哪位同学答辩时,大家就聚集到他的作品展台前。首先由他用中、德两种语言分别进行约十五分钟的阐释,进而由指导老师进行约三分钟的指导阐释,在时长不一的问询后,答辩老师统一对学生进行扼要的点评。该学生答辩结束,大家转去下一个答辩的学生站台,依次类推进行。这样做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使答辩更加直观,不拖泥带水,体现出严谨而科学的治学态度。
第三、人才培养上把关严格,一丝不苟。答辩结束时,听刚通过答辩的学生郑军德说,要通过这个中德硕士挺有难度,学生只有在通过德国国家中级德语水平测试后,才可进修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的学分;此后还要在联合管理委员会审核学分记录合格后,才能进入毕业答辩阶段。毕业答辩包括:毕业创作/设计、作品展示、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他们起初40个同学一路过关筛选,如今只有8人毕业,其严谨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