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杀了它
杜甫的诗忧,李白的诗喜……
鲁宾逊的孤岛生活,老人战胜自然风险……
爱迪生的废寝忘食,李时珍的尝遍百草……
这些都是我通过欣赏古今中外无数名家的作品了解到的。有时候我会随着作者的笔迹而时喜时忧,时惊时险;一会儿欣赏了胜地的秀丽景色,一会儿又好像要扬帆出海,劈波斩浪一般;时而为恐怖分子的恐怖行为而愤怒,时而又为三峡截流的伟大而欢呼雀跃。
《谁杀了我的牛》的开篇是一则关于“杀牛”的寓言,看似随意漫谈,读起来却又扣人心弦:一个睿智而又经验
不要说故事中的学生很惊讶,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十分震惊。杀了村民家的奶牛,无疑将会给他们家带来灾难,毕竟奶牛是全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以及精神依靠。一年后,老师又带着学生“故地重游”,但是他们看到的是旧房换新房,那家人过上了崭新的生活。此时,作者一语道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奶牛”,背负着由我们的偏见、逃避、恐惧和借口所构成的担子到处行走。不幸的是,那些“自欺欺人”局限了我们本来应该快乐的生活。原来,“奶牛”象征了所有的借口、托词、恐惧及错误的信念等。故事虽然简单,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扪心自问:人生苦短,谁又甘愿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呢?有谁不是满怀希望地生活?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守着自己的“奶牛”平淡地度过每一天呢?更可怕的是,我们实际拥有的“奶牛”可能比我们愿意承认的多许多。
其实“奶牛”不能算作我们的财富,更不能作为我们的依靠,在真正意义上却成了无形的枷锁和束缚。当我们遇到麻烦或受到挫折而不想继续下去的时候,常常有人会这样安慰自己:“我比他强多了”、“我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算了,我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然而,这些安慰就是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就好比穿着美丽外衣的“奶牛”,更像是一种美德,但它最终只能让我们画地为牢、故步自封而甘于平庸罢了。
所以,趁着我们还没有彻底依赖“奶牛”的时候,动手吧,勇敢地杀了你的“牛”!因为成功始于抛弃借口和摆脱平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