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系列之七:平湖派琵琶
平湖派琵琶形成于19世纪中叶前后,它和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昱庭)派一起,成为江南一带著名的琵琶流派。代表人物为浙江平湖人李芳园(约公元1850-1901)。
李芳园的琵琶艺术,得自祖父辈四代家传,复受其父与琴友交流曲谱、切磋琴艺的影响,他不但琴艺卓越、功底深厚,而且眼界开阔,思想开放,在艺术上广收搏采,包括对民间乐曲的吸收,并编订乐曲与指法,增加大套曲目,继承了传统,又发展了传统,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895年由他整理、汇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的出版,是其标志(刘恒之《平湖派琵琶曲13首》序)。现在琵琶界较多弹奏的《阳春古曲》、《平沙落雁》等,基本上就是李氏传谱。
李芳园培养出来的学生,以李氏为宗的有吴伯均、吴梦非和朱英(朱葕青)等。其中朱英在继承、发展平湖派琵琶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1927年至1945年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52年又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演奏员。朱英的“继承、发展”主要表现在,一对李芳园润色过的古曲和古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再一次给予加花,使平湖派的风格,更具特色。二在教学上,除教授平湖派13套大曲外,还创作《枫桥夜泊》、《五三纪念》、《长恨曲》、《当仁不让于师》、《别离》、《长相思》、《金风落叶》、《月冷重笼》等琵琶曲传授学生。三培养众多优秀学生,有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谭小麟、丁善德,还有琵琶演奏家陈恭则、杨大钧、樊伯炎、汪容琛、杨小彝等。
1963年杨小彝在西安音乐学院整理、汇编了一套包括4种谱本的平湖派13套琵琶曲谱,由于“文革”原因未出版,1990年由其学生任鸿翔再重新整理出版《平湖派琵琶曲13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本琵琶曲谱,被音乐界称为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个“空白”是指平湖派琵琶。
平湖派琵琶的演奏特征,正如《李氏谱》自序中所说:“文曲宜静,宜有余音;武曲宜威,宜雄壮。按板传声,宽紧相间,缓急合宜,斯为得之。”除这些特点之外,平湖派演奏指法如:轰、圈轮、蝴蝶双飞、挂线轮、三角马蹄轮、弹拂、圆滚、手圈文尾煞、手圈武煞、七操声、拢等也有特色。
平湖派琵琶与其他流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艺术处理上,如《十面埋伏》中的“项王败阵”,浦东派一分为二,前称“败北”,后称“鼓角声”。“败北”的曲调音在缠弦上,用“反勾打”指法;“鼓角声”的曲调音在子缠弦上,用“凤点头”指法。平湖派前用“半轮”空子弦、“挑”缠弦“泛音”,后用“挑”缠弦“半轮”子弦指法。崇明派的曲调音与其他三派有些出入,指法主要配用“摭弹抹”的“凤点头”奏法。汪派前用“挑”“弹”泛音与空子弦音,后在子缠弦上用“凤点头”指法。
从今天平湖派琵琶的传承和研究来看(尤其在浙江),与其他古琴等相比,是较弱的,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平湖派更多地溶入了汪昱庭的以大城市为基地的上海派琵琶之中。二是朱英直接培养的平湖派传人多分散全国各地,如杨小彝受聘于西安音乐专科学校;汪容琛受聘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等,而浙江是平湖派琵琶的发源地,却无平湖派直接传人。所以,2008年文化部把平湖派琵琶的保护和传承放在浙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的担子是较重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作者系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