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重阳节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九”与“久”音同,故古人很看好此日。正如曹丕《九月与钟鹞书》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至唐朝时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重阳节的活动不外乎两件,一是吃花糕(也称“重阳糕”),二是登高。各地的吃花糕、登高不尽相同,如吴地的重阳糕是用米粉蒸制,上缀红绿丝、红枣泥、粟米、松仁、瓜子仁及黑、白芝麻,中间夹豆沙等馅,用老荷叶垫底。吴地的登高,有山则登山,无山则登高。如杭州就有很多山,湖中有孤山,伸入市区有吴山、宝石山,南宋皇城中心有凤凰山,还有玉皇山、五云山、天竺山、虎跑山以及北高峰等等。而嘉兴由于近城无山,人们便相邀到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登高,以畅秋志,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从越地来看,除传统的登高习俗之外,还有“蒸米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儿娱乐戏”以及“佩萸泛菊”的习俗,五色糕是由糯米制成的菱形糕点,并伴有糖水桂花,而上嵌栗子肉,又称为“重阳糕”。新昌等地还流传有“重阳不吃饱,亏煞种田佬”的谚语,农家多在这一天备丰盛菜肴欢宴,俗称“吃重阳酒”。一些地区还在这一天举行祭祀田公田婆的秋报活动。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即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还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院校的学生怎么过重阳节?除了和家人团聚或一起登山“踏秋”之外,希望同学们组成几个小分队,去探望老教师,和这些教了一辈子的老师拉拉家长、唠唠壳、谈谈心,可以聊学习、生活,可以畅谈自己的理想、梦幻;可以汇报我们的学习成绩,如戏曲的“唱做念打”,音乐的“吹拉弹唱”,舞蹈的“花鼓秧歌”等,也可以为他们做些家务,如买菜、烧饭、洗衣、拖地板等;更可以陪同老师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以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桂花酒等。总之,让我们的重阳节过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