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当以学生为本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和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育发展全局中所肩负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认识和驾驭好每一堂课,这些课程应融入什么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授课中,不能过多地强调技能训练,死抓乐理和视唱知识,不加思索地进行长期的熟练的技术重复教学。这样教学虽然轻松,却会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富有思想的音乐课堂教学,可以启迪智慧,互补情智,发挥特有的育人功能。比如教授儿童倾听钢琴弹奏的不同音程、和弦的色彩变化过程中,如果辅之以相应的童趣故事,可能会让这名儿童对视唱练耳课产生初步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训练,逐步培养他的专注度,提高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能力对孩子将来学习文化课时专注听讲和提高思考分析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声乐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地将自己所学全盘“转送”给学生,不能让学生照搬照抄自己惯有的发声方法,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声带长短厚薄不同,共鸣器官各有特点,如果用同一种方法生搬硬套,只会让学生学得痛苦,进而对声乐课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了。以学生为本,我们应多从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多方面加以引导。这三种音乐能力是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来的,这些内容的提出对音乐教师改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丰富音乐课的思想性、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认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以学生为本,音乐教师还应该考虑如何在破中立新,打破“习以为常”的授课状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师生角色,少一些“灌输”和“填鸭”,让自己从“独白”走向“对话”,更多地倾听学生的认识、理解和思考,给学生多听、多唱、多思、多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