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扬老师的“大篷车”结束为期半个月的旅途,在今天引领着一辆满载学生及采风成果的大巴车顺利返校。一周之后,沾着晶莹碧透的露水、散发着田野清新气息的写生作品生龙活鲜地在学校展出。重任在肩,赵老师“办公室里的帐篷”又登场开张。
初次听说赵老师“办公室里的帐篷”是在去年秋天。国庆节过后,我发现无论何时总能看到赵老师办公室的灯光、停在办公室楼下的“大篷车”和始终在绘画教室与学生在一起的赵老师的身影。我知道学校离赵老师的家少说也有二十公里,他天天“泡”在学校,怎么回家?身边的同事习以为常地说,经常都这样,每年到美术联考前的近两个月,他就全天候在学校了。只有年幼的女儿实在太想他了向他提出“强烈抗议”了,他才匆匆地开着“大篷车”回趟家亲亲女儿,趁女儿不注意时又急急赶回学校。学院食堂就是赵老师一日三餐的厨房,办公室就是赵老师临时的卧房,同学们洗涮画笔、调色板的水龙头就是赵老师的盥洗房。每晚同学们就寝后,赵老师总要把大家一天的作业再一一细细琢磨;早晨同学们到绘画教室时,赵老师早已把准备工作安排妥当了。办公室又小又简陋,赵老师支起的帐篷就成了奢侈的“温柔小窝”。忙碌了一天的他带着满身疲惫躺在帐篷里很快进入梦乡。尽管我至今无缘一睹那顶“办公室里的帐篷”的真面目,但每每看到面前精神抖擞成竹在胸的赵老师,总不由自主地想起“办公室里的帐篷”的浪漫和神奇色彩。
赵老师的“大篷车”和走廊上的花草,却是可以随时见到的。“大篷车”是“多功能”越野车,它随时出发,总在路上。美术科忙碌的时候,它是各种美术教学用品的“采购车”;重大教学实践活动前夕,它是探路踩点的“先锋车”;采风写生途中,它是身体不适或容易晕车学生的“专用车”;它同时还是“百宝箱”,常有出其不意的新玩意儿。教室外长长的走廊上,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摆满了赵老师亲手种的各色花草,与五花八门的容器相映成趣。
“办公室里的帐篷”、随时可出发的“大篷车”和走廊上的花草是“2012级美术学生写生作品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一届又一届美术专业学生的成长、成绩乃至成就的亲历者和见证者。